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呈现的新气象,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新变化,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夯实民族团结基础”,2023年8月14日至8月20日,在校党委统战部的协调指导下,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大庆市林甸县民族村四季青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大庆市委统战部、林甸县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本次“三下乡”活动以“民族团结青春行,普法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民情调研、红色基因传承、法律咨询援助等5个方面深入民族村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法学专业特色,以普法“五进”为载体,组建了由专业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共计30人的实践团队,走进大庆市林甸县四季青镇、林甸县天星广场、林甸县西南社区、林甸县敬老院、林甸县企业,采取“零距离”“面对面”“点对点”的形式,推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专业化、多元化和精细化发展。
铸牢民族团结基石,共谱乡村振兴乐章
当实践团队走进新富村,村党支部书记金洪亮为队员们讲述着这个美丽的民族村短短五年间的变化。作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自脱贫攻坚以来,金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村内的泥草房看不见了,基本医疗有保障了,村民人均收入过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金书记先后荣获了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队员。随后,实践队员们为当地少数民族村民讲解相关民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劳动法》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近10部法律法规,围绕少数民族村民的法律需求开展调研,并为少数民族村村民提供一对一的法律援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实践团队成员们先后走访调研了5家少数民族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对1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了支教与捐赠学习用品活动。最后,队员们在乡村村屯进行垃圾清扫公益活动,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学史明志守初心,铸牢民族复兴魂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团队赴林甸县东北军事文化博物馆开展了研学活动。队员们聆听讲解,触摸历史,与先辈对话。在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生动影像、一个个逼真场景前,队员们是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历程,进一步了解革命年代先烈们为中华民族解放呕心沥血的丰功伟绩,纷纷表达了以“红色精神”为明灯,传承民族精神之根基的坚定信念。

法律清风吹林甸,送法下乡暖人心
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普法宣传实践转化成民族团结成果,在大庆市林甸县天星广场的普法宣传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积极开展民族法规政策、法律法规便民举措宣传,为现场近三百名群众答疑解惑,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在林甸县西南社区,宣讲队成员们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法治课堂”,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重点围绕社区内居民关注的亮点新规和热点问题,从劳动保护、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现场解答近50名居民群众的法律问题。在林甸县第一敬老院,实践团队成员们向老人们发放了反诈骗相关的宣传资料,结合了真实案例,分别从诈骗手段、识别诈骗技巧等方面向老人们普及“八个凡是”的诈骗方式和防养老诈骗知识。在大庆市盛吉肉食品有限公司与林甸县康丰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队员们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围绕《企业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引导企业牢牢树立依法治企意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共派发法治宣传单2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问题百余人次,团队成员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200余小时。通过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普及民族法治知识,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一步凝聚维护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思想共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
本次实践活动是黑龙江大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团结+法治宣传”新路径的有益尝试,从服务各族群众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了各族群众对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知识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增强实践学习,深入学习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助力其传承和发展,自觉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法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