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省委统战部面向全省统一战线开展“学百年党史,讲统战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校统战成员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充分展现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情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与领航人
作者:刘东影 黑龙江大学无党派人士、文学院二级教授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知识体系和精神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对珍贵古籍的保护、整理、研究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间,对于承载中华文化自信思想来源的古籍文献一直非常重视,在抗战期间浴血保卫古籍文献,并在建国后领导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古籍调查与保护,推进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别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和缩微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作了重要讲话,并殷殷嘱托:“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图书馆、出版社、专家学者,通过展览展示、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等多种形式,阐发中华典籍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不断增强。(节选)
百年党史,百年水利
作者:于奎 民盟黑龙江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
纵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利史;中国五干年的发展史,就是人与水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的《河渠书》中说:“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人与水的利害关系非常之大,水可以为灾害,也可以为便利,利于农业生产,利于运输,利于军事战争,这就是所谓的水利。
在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良田被淹没,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中国人民在重大灾难面前从不屈服,从传说、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人自上古以来,就开始了水利工程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让今人叹服的成果和经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大禹也成为世代华夏人敬仰的圣人。战国时秦人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隋唐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这些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和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我国的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
建国前,从有史以来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水利,水文萌芽和发展较早,但后期受到封建制度制约,发展则不快;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水利,开始进行水文观测、水情传递、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文分析计算,但发展非常有限,并且极不稳定,水利工程建设相当落后,我国最早修建于1910年的石龙坝水电站当时只有480千瓦,一九四九年后,最大的水电站是日伪时期在松花江上游修建的丰满水电站,设计装机容量是56.3万千伏安,该电站于1937年修建,直到日本投降,大坝主体工程也知识完成了89%,这个工程见证了日本侵华的历史,也是中国工人与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斗争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水库1200多座,堤防4.2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工程,监测预报等手段几近空白。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曾经是一条忧患之河。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干流上没有一座水库,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频繁决溢,为患不止。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这一工程影响深远,耗资巨大,从运作上看,其决策过程是非常慎重的,曾经反复论证,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最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建设。1957年4月13日,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底,全部5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多年的运用中,特别是经过两次改建后,有效地保存了水库的库容,使其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和冬春蓄水,从而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通过枢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与运用的实践,为多沙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推动泥沙科学的发展及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然而由于我们对水利建设缺乏理论与技术,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出现了很多问题,黄河上游河道淤积问题,渭河水位抬高问题,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对三门峡已经造成的损失,单一的谴责是不理智的,同时即使三门峡真的被废弃,我们的反思也不应因此停止。正如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在郑州会议上所强调的:“水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三门峡水库在运用方式上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这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而是怎么看待并在以后尽量避免犯错的问题。”
黄河三门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在于,锻炼、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其中有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各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总数近两万人。同时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了技工和学徒工6957名。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不仅适用于黄河,也适用于长江和其他多泥沙河流。我国水利专家张仁、钱宁和陈雅聪教授曾著文提出,长江三峡工程设计中要解决泥沙问题,就必须采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这是能够长期保持水库有效库容而不会被淤废的正确办法。但是,同样不能因此而拒绝做深刻的反思。例如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例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等问题。
我们治黄的脚步从未间断,黄河最末一级控制性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于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这是完全由我们自主设计、主体工程的施工以自主建设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
人民治黄70多年,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水利枢纽,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战胜了10次超过10 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创造了7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长江流域的治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型水利工程,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2335米,静态投资1352.6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于2012年7月4日投产,装机容量达到了2240万千瓦,成为全世界已建成的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从三峡水利水电枢纽建设开始,我们陆续开发了金沙江上的向家坝、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水电站。从三峡的70万千瓦机组的自主加工,到白鹤滩100万千瓦机组自主研发设计、生产,我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真正地实现中国制造。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我们国家的水电事业发展,从最初的三门峡,完全由苏联的支持援助,技术匮乏、没有设备,没有施工技术,再到我们今天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以及金沙江梯级开发,目前正在初步规划阶段的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与拼搏,使我们的水利建设事业由零点起步,到今天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成为了世界上水利建设的最强国。中国的水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过了近百年,历尽艰辛与坎坷,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抗洪减灾、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我作为一名水利教育工作者,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仅以此篇献给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诗史合一——读毛泽东诗词 学党史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作者:于桂玲 九三学社黑龙江大学委员会支委、东语学院教授
1921年革命先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我们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党的儿女,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为党庆祝百年华诞,心情无比激动,感到有很多话要说。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和我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一刻离开党的关怀和党的指引。我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上了小学,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跨进中学校门,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大学毕业,当了一名日语教师。确定了日本文学研究方向之后,更加关注诗词歌赋,力求从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前些天的一个电视节目,提到了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让我记忆深刻。娄山关离遵义市区约50公里,我2019年去了遵义,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最近做“一起学党史,共画同心圆”的答题时,出现过江西瑞金、陕北吴起镇等地点。这些话题中都有关长征,围绕长征,加之我的专业是文学,喜爱诗歌,所以我以《诗史合一——读毛泽东诗词 学党史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作为征文题目,献礼党的生日。
长征是我党历史上的大事件,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其背景是,1927年8月秋收起义后,革命根据地巩固发展和红军的迅速壮大,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紧张。1930年10月、 1931年4月、1931年7月、1933年1月,蒋介石分四次调集大量兵力,对我中国工农红军展开“围剿”,都被我们粉碎了。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数次击溃进攻娄山头之敌,并于2月25日黄昏时分占领娄山关,取得娄山关大捷。娄山关大捷是惨败湘江以来长征途中的第一场大胜仗。
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这一伟大诗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与毛泽东其他诗词的风格相比,整体气氛很悲壮。其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表示自然环境是在压抑、萧瑟的秋天。而“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显示了山路崎岖陡峭,士兵心情沉重的状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表示出这里曾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毛泽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的“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第一次反“围剿”的“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第二次反“围剿”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哪怕是1934年在会昌养病期间的“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都显示了一种豪情壮志和藐视敌人的姿态。
而这首《娄山关》,毛泽东虽然带领军队打了胜仗,但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仍在穷追不舍,红军指战员心情还是很沉郁、忧虑,这些因素都令人心情沉重。但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一次胜利之后,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虽说群山雄关像钢铁一般难以逾越,道阻且长,但以今天的胜利为新的开始,我们会让英勇的红军重振旗鼓向前。表现出了毛泽东和红军面对困难从容不迫、信心满怀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娄山关一役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一路北上,于1935年10月翻越六盘山,直抵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时,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则显示了回首过往,一切困难都成过去,畅想未来信心满怀的豪情壮志:《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这样;《清平乐·六盘山》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更有一种胜利在握、志在天下的信心。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读主席诗词,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反思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漫漫人生路正如红军长征一样,都是失败和胜利、逆境和顺境交织的过程。但又与长征不同:和长征的艰难险阻相比,我们的困难也许不及他们的九牛一毛。和长征时期的艰苦岁月相比,新时代的我们温暖、富足,实现了多维度的现代化——有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室;有认真负责、学识渊博的老师;还有共享喜怒哀乐的同学好友。正因为有了前辈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工作的压力、学习压力或者恋爱不顺,在个人看来,也许“重于泰山”。但是如果将它放在整个人生旅途来看,它也许只是一时一刻的困难。再将它和长征相比,也许真的只是“轻如鸿毛”。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走极端——最近上海某高校发生的极端事件,实在令人惋惜:名校毕业、多年留学、成果丰硕的一位知识精英,竟因一时逆境,自毁前程,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冷静下来,他一定后悔莫及。
所以,作为高校教师,一定继承、发扬和传播长征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但自己要发挥正能量,同时也把正能量、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一份绵薄之力。